6
 最適合檢查胎兒四肢的週數  2014.2.25.

      賴錫鉅

    過年前有個新聞轟動全台灣:新北市有一位孕婦產下四肢不健全(四肢缺三肢)的嬰兒,所以最近每個來產檢的媽媽一定會問我她們的小孩四肢是否健全? 今天我要討論的重點就是-檢查胎兒四肢最理想的週數是什麼時候?

    以我的經驗,檢查胎兒四肢最理想的週數是在懷孕第15~18週之間,因為在15週以前小孩還太小,四肢看不清楚,尤其是小腿骨頭和前臂的2根骨頭還沒有鈣化得很完全,在15週以前只能看出有無手腳,但無法清晰看到前臂和小腿的2根骨頭;那為什麼18週之後也不容易檢查呢?因為隨著孩子越大,四肢越容易被壓在身體下面,或者彎曲,或小孩採坐姿等等,這時四肢很難看得清楚。

    很多孕婦誤解,以為照超音波的次數越多越好,正確的觀念應該是:要在適當的週數檢查該檢查的項目。例如懷孕15到18週(第二孕期),不但是檢查胎兒四肢最理想的週數,也剛好是唐氏症篩檢的週數,媽媽們在此期間產檢,也務必請醫師檢查胎兒四肢,錯過了最理想週數(15到18週),之後就很不容易看清楚四肢,尤其在懷孕24週後困難度非常高,所以我要再次強調:產檢四肢的重點不是照超音波的次數,而是產檢當時的週數;;有些孕婦初次讓我產檢時,已經懷孕超過24週,從懷孕24週到40週這段期間,即使她們來照超音波10次、20次,四肢也未必看得清楚;再舉個例子,要檢查胎兒腦部是否異常,至少要在24週以後,因為24週後腦部的發育才大致底定,但要完全確認腦部結構則要到28週了。

    目前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安排的時間是在22週左右,檢查的項目涵蓋心臟、四肢、性別、腎臟、膀胱、胃、嘴巴(兔唇)和腦部(水腫),個人認為高層次超音波是一次把胎兒各器官都檢查過,這樣的方式還是有風險,因為很多的異常不一定剛好發生在22週,有些孩子的腎臟水腫、腦部水腫發生在24週到28週之間,所以在懷孕22週時照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結果無異常,不能代表之後各器官的發育都一定正常。

         針對四肢的檢查,就算照高層次超音波,最理想的週數一樣是15~18週之間,22週不是最理想的週數,各位孕婦一定要了解。產檢四肢應該要檢查哪些部分呢?

1.兩隻手,包含上臂(上臂有一根骨頭,英文名稱為humerus)、前臂的兩根骨頭,英文名稱為ulna、radius)和手盤
2.兩隻腳,包括大腿骨(femur)、小腿的兩根骨頭(tibia、fibula)和腳盤
*以上提到的1、2這兩個部份可以看得很清楚(羊水過少、孕婦過胖等因素也會影響結果)。

    至於手指頭和腳趾頭的部份呢?它們不容易看清楚(多或少一根),例如胎兒手指常常彎曲(握拳),產檢時很難剛好看到五根手指全部張開在同一平面,常常只能隱約看到它的形狀,我在門診時常常問孕婦,她們會不會因為自己小孩多或少了一根手指就終止妊娠?每個孕婦都說不可能。

    所以照超音波看胎兒四肢,主要的1、2兩大部份都看到,就算順利完成。
 
2022.11.20.
附註:完整的手指頭檢查,例如要看到有手指三節,最佳週數是20到24週。 
 
 
 
 
 
 
6-1
 懷孕16週胎兒的全身照
 
6-2
左邊箭頭:上臂一根骨頭(humerus)。
中間箭頭:前臂兩根骨頭(ulna 和 radius)。
右邊箭頭:手盤。
 
6-3
 腳盤 
  
6-4
 手的前臂兩根骨頭(ulna 和 radius)
  
6-5
 手盤的手指頭,一般只能看到四根,因為大姆指可能在不同平面。
  
6-6
 小腿兩根骨頭(tibia 和 fibula)
 
6-7
 
 大腿骨 femur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 
  懷孕過程中的每次產檢,應該檢查哪些項目? 
                   
      賴錫鉅  2014.4.4. 


    很多媽媽會問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在不同的週數要檢查不同的部位,甚至重覆檢查呢?不能一次通通檢查好?甚至在某次產檢時要求順便檢查她想了解的項目(例如性別、四肢、嘴唇等等),其實不是醫生不願意檢查,是時間點不對,舉例來說,脊椎的檢查必須在懷孕18週以後才可以檢查出異常,腦部則在22週以後(胎兒的腦部發育在28週以後才初步完成,所以很多腦部異常在22週時也無法檢查出來),懷孕過程中的每次產檢,應該檢查哪些項目?在第幾週檢查最適當?今天我們就來討論這個重點。

    通常患者月經過期,醫生會先用尿液驗孕,來確認是否懷孕,從確定懷孕起,再根據月經過期的天數來照⋯⋯超音波,例如月經過期1週,就相當於懷孕5週(懷孕週數的計算方式-以月經週期28天者為例,從最後一次月經開始日算起,月經一過期就相當於懷孕4週,所以過期1週就相當於懷孕5週),這個時候照超音波,我們可以在子宮內看到一個妊娠囊,看到妊娠囊就可以排除子宮外孕,如果沒有看到它,就要抽血驗懷孕指數(子宮外孕的討論可以參考本人的第5篇文章)。

       有關產檢照超音波的內容如下:

*懷孕8-9週 - 產檢重點在胎兒的心跳,以及校正預產期(相關專題請參考本人的第4篇文章)。

*懷孕11-13週- 產檢重點是頸部透明帶和第一孕期的唐氏症篩檢,可檢查胎兒頭部,是否為無腦兒、 身體和頭部是否有重大畸形(例如腹壁裂造成臟器外露等)、 胎兒長度是否符合週數,以及心跳是否正常。

*懷孕15-18週- 胎兒的四肢和第二孕期的唐氏症篩檢。(請參考本人的第6篇文章) 【15-18週剛好也是看胎兒性別最理想的週數】

*懷孕18-22週- 胎兒的嘴唇(看兔唇)、脊椎、胎盤的位置、胃(看到胃代表胎兒的吞嚥功能正常)、膀胱(看到膀胱代表至少一顆腎臟功能正常)。
【胎盤的位置很重要,一般診斷前置胎盤要在20週後才可確診,22-28週如果確定孕婦是前置胎盤,而且胎盤的血流又非常豐富,合併植入性胎盤,本人建議最好轉診到教學醫院實施剖腹產,因為開刀過程中有大出血的可能性】

*本院在孕婦懷孕22週又4天安排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懷孕22-28週- 這段期間孕婦大概有1~2次的產檢,主要的重點在胎兒的腦部(之前提到胎兒的腦部發育在28週才初步完成,也就是說22週檢查腦部沒有發現異常,並不代表以後的發育都是正常的,所以在22-28週之間產檢時,可以再確認一下胎兒的腦部是否有重大問題)、腎臟(例如水腎)、頭圍(排除小腦症)、腹圍(腹部是否有腫瘤,例如女嬰要注意卵巢水瘤)。
【侏儒症的問題,常常在懷孕初期,胎兒的四肢和長度的發育是正常的,但是26週之後就長不動了,為確認胎兒骨頭是否正常發育,可以在28週測量一次大腿骨的長度是否符合週數,排除侏儒症(軟骨發育不良症)】 

*懷孕28週到足月 -只能檢查胎位(頭在下就是胎位正)、大小(估計胎兒體重,若是胎兒太小,要考慮孕婦是否胎盤功能不好,有可能胎死腹中,如果胎兒太大,則要考慮孕婦糖尿病的可能性,生產有困難度,建議孕婦控制飲食)、心跳、羊水量(羊水太少代表胎兒尿液減少,狀況不佳,羊水過多可能是胎兒吞嚥功能有問題,或是孕婦有糖尿病)、胎盤位置。 

    以上就是懷孕期間產檢的重點,另外孕婦要控制體重,過胖不但危及孕婦及胎兒的健康,更會影響檢查的準確度,也會提高生產的風險;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建議孕婦不要一直換醫師,如果一個孕婦在懷孕28週以後才初次給我產檢,基本上只能幫她檢查胎位、大小、心跳、羊水量、胎盤位置,無法再做四肢等詳細檢查了。
 
    這是個人經驗,不代表一般醫療水準,也請勿做為訴訟依據,以免無謂困擾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1
   難忘的週日 2014.4.13

    賴錫鉅

    今天是一個值得回憶的日子,早上8:30值班到現在已接生五個新生兒,都是自然生,中午還有一個大插曲,有一位產婦生完兩小時產後出血1030cc,因為子宮收縮不好,在清完子宮內血塊後才改善,除了原本就有的收縮劑之外再加一倍劑量,並給予輸血四單位紅血球,同時聯絡麻醉,如果再流血就準備開刀,這過程中又接生了另一位產婦,等輸上血情況穩定,產房小姐叫我先吃飯,在值班室我求佛祖幫助我冷靜把飯吃完,很感激蔡醫師也到醫院準備協助我開刀,很幸運的血不流了,也不需要開刀了。很感恩有這麼多人協助我度過這有驚無險的兩小時。

 

回目錄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巨細胞病毒對懷孕的影響  4,15,2014 

   懷孕初期TORCH檢查CMV IgM陽性怎麼辦?

         賴錫鉅

      懷孕初期醫生常常會建議孕婦做TORCH檢查【TO代表弓漿蟲感染檢查(請參考本人fb第9篇)、R是德國麻疹病毒、C是巨細胞病毒、H是單純皰疹病毒】,懷孕初期TORCH檢查,CMV IgM(巨細胞病毒抗體)陽性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來討論巨細胞病毒對懷孕的影響。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簡稱CMV)在外形構造上與單純皰疹病毒很類似,感染細胞後會造成細胞融合,並在細胞內形成大型的包涵體(附圖),所以被命名為巨細胞病毒,它是一種常見的病毒,各年齡層的人都可能被感染,但是多為無症狀的感染,然而母親在懷孕期間初次感染,或病毒再復發,對於未出生的胎兒有致病力,可能造成死胎或各種胎兒畸形。

      巨細胞病毒(CMV)檢查跟弓漿蟲檢查的原理很類似,必須靠血清抗體檢測來診斷,主要測的是IgM及IgG兩種抗體的數值,巨細胞病毒初期感染時,IgM會先升高,持續8~12週左右,之後開始下降,IgG則在IgM之後產生,一但出現則終生持續,臺灣地區90%的人都感染過CMV,所以90%的人抽血IgG都是呈現陽性反應,如果女性懷孕前就確認曾經感染過CMV反而安全,最怕懷孕初期才初次感染CMV。

      懷孕期間發現感染了CMV怎麼辦?關鍵在於分辨初次感染或非初次感染,因為懷孕期間初次感染CMV(尤其前3個月)對胎兒影響最大,會造成胎兒腦部異常(小腦症、腦部鈣化、腦室擴大等)

      有關巨細胞病毒(CMV)的鑑別診斷陳述如下:

    孕婦巨細胞病毒(CMV)IgM 陽性

1. 讓孕婦同時抽IgM、IgG,隔2~3週再抽一次IgM、IgG,如果孕婦第二次抽血的IgG數值是第一次的四倍以上,表示此人可能是第一次感染。

2.如果第一次抽血IgG陰性,第二次抽血IgG陽性,則表示此人為初次感染。

3.如果二次抽血IgM、IgG均為陽性,而且數值都沒有升高,則表示以前曾經感染過,非初次感染。

4.IgG的親和力檢測(avidity test) - 親和力高( high )表示很久以前 感染過,親和力低( low )表示初次感染,但巨細胞病毒並非法定傳染病,目前疾管局不提供此檢測【弓漿蟲為法定傳染病,疾管局有做弓漿蟲親和力檢測】

      被證實為初次感染的孕婦應該怎麼辦呢?

    可以在懷孕22週時抽羊水檢查,同時要在發現感染的6週後(例如抽血IgM陽性,至少隔6週,同時也要滿22週)才可抽羊水,這是為了避免偽陰性,抽羊水就是直接檢測羊水中是否有巨細胞病毒存在(檢測病毒DNA的PCR方法或病毒培養),因為胎兒如果被感染了,病毒也會存在胎兒尿液裡(尿液解出來形成羊水),如果確定胎兒被感染了,也不代表胎兒一定有問題,因為就算受感染,大約20%的胎兒會有後遺症。

         根據統計:

1.孕婦初次感染CMV有33%的機率會傳染給胎兒(印度的統計資料是40%、美加地區為33% )

2.孕婦非初次感染CMV(再次感染或病毒再活化)傳染給胎兒的機率只有0.5%~1.5%(歐美的資料為1.4%)

3.孕婦初次感染CMV和非初次感染CMV,傳染給胎兒的機率相差20幾倍。

4.抽羊水證實胎兒受感染也只有20%會有嚴重問題,約10%出生後就發生,其餘則在嬰兒時期甚至數年後才發生(巨細胞病毒會造成嬰兒腦部、聽力、視力等受損)。 

      媽媽被感染了CMV,接下來要如何診斷胎兒有沒有被感染及感染後有無異常?

1.懷孕22週抽羊水檢查

2.超音波檢查(20、24、28、32週各做一次超音波檢查,看腦部有無腦室周圍鈣化情形、腦室有無擴大、腦室周圍有無小水泡)【附圖-CMV感染腦部相關圖片8張】

        巨細胞病毒的傳染力很強,要如何預防被感染呢?如果是育齡婦女,不確定自己是否感染過CMV,可抽血驗CMVIgG,如果IgG是陰性,代表自己沒被感染過,所以沒有抗體,要特別小心,別在孕期中被感染,尤其是容易接觸到幼兒體液、唾液的保母,幼教師,護理人員等(因為CMV大部份在兒童時期就感染了,以印度為例6歲前80%~90%的人已經感染),這些高風險群一定要勤洗手,保持雙手的潔淨是預防所有病毒入侵最有效的方法。

     本院個案報告:

   28歲,第一次懷孕

2013.7.3(懷孕12週):

  CMV IgG : 228.2 AU/ml (大於15即為陽性)
  CMV IgM : 0.9 弱陽性(小於0.85陰性,大於1為陽性)

2013.8.1(懷孕16週)

  CMV IgG : 227.3 AU/ml 
  CMV IgM : 1.04 陽性

  根據IgG沒有升高4倍及IgM呈現弱陽性,應該排除初次感染,孕婦於2014年1月產下一健康寶寶,到目前無異常發現。
 
 

補充資料: 2015. 3.11.

    今年初有一位懷孕12週的孕婦,她的抽血報告如下:她問我的看法

2015. 1.15. CMV

     IgG : 18.93AU/ml, IgM : 2.01

2015. 2. 8 . CMV

     IgG : 162.3AU/ml, IgM : 14.97

     CMV avidity test : 0.12 %

    結論是初次感染

 
 
 
 12-1
12-2
 12-3
 12-4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

14
   回首來時路 -II 2014. 5. 3.
      惦惦做十年

       賴錫鉅

      1999年12月我剛到員林服務,胎兒心臟超音波尚未普及,我們醫院也還未全面推廣,但是在我的門診裡,懷孕滿22週的孕婦,我會幫她們照胎兒心臟超音波,所以陸續檢查出一些先天性心臟病的cases;其中在2002年,一個懷孕36週住台南的孕婦,回娘家順便到本院產檢(她之前都在台南產檢,初次到本院產檢),因緣際會剛好掛到我的門診,例行超音波檢查後,我也幫她照心超(其實36週已經很難看心超了),發現胎兒有先天性心臟病 - 肺動脈閉鎖(這種心臟病一出生就要做心導管手術,打開閉鎖的肺動脈,否則小孩會缺氧甚至猝死),我把她轉診到中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由小兒心臟科陳豐霖醫師主治,後來這個baby一出生馬上做心導管手術,這個case創下國內最小年紀心導管手術成功的例子(參見第15篇),因此登上自由時報的全國版,從此員林地區大多數的人知道我會看胎兒心臟超音波。

      根據統計嬰幼兒的猝死有50%是先天性心臟病造成,例如有些醫療院所嬰兒室、坐月子中心、托育中心等發生的猝死案例;本院在2002年7月~2011年12月實施胎兒先天性心臟病全面篩檢(除掛號費外,不額外收費),主要目的是要避免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兒猝死,提高本院的醫療水準(2003年之後本院就不曾有新生兒猝死案例)。安排全面篩檢之後,我看了將近12000個胎兒心臟超音波。

      2012年我的眼睛過於疲勞,出現眼高壓情形,為了讓眼睛適度休息,決定停止全面篩檢,改採收費看診制度,降低看心超數量。

      全面篩檢的時間將近10年,大部份的胎兒先天性心臟病我都看過,這些被我檢查出的孕婦,我會轉診給我的良師益友陳豐霖醫師,再由他確認並擬訂後續治療計畫,因此我對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知識,更加精進。

      篩檢出胎兒有先天性心臟病時,我會建議孕婦再檢查有沒有合併其他異常,例如照高層次超音波和抽羊水檢查染色體;如果確定胎兒的心臟病是可以治療的,就安排她到有先天性心臟病科的醫院生產,因為小孩可能一出生就要接受治療,讓孕婦在產前就由相關醫師會診,有完善的生產計畫,媽媽和新生兒都會得到最佳的照顧和治療。 如果檢查出胎兒有嚴重的心臟病(例如左心發育不全、染色體異常等),產前的篩檢能讓家屬經由正確的討論和溝通,決定之後的處理方式。我曾經篩檢出一個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的case,抽羊水後證實是唐氏症(唐氏症的胎兒50%有先天性心臟病),家屬決定終止妊娠。

      在胎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檢的這些cases裡,有一個case讓我非常難過,提出來讓大家參考,我幫一位孕婦檢查出胎兒有心室中隔缺損,但是她得知胎兒有心臟病之後,沒有再回診(我有建議她抽羊水,但是她的婆婆建議她換到南部某醫院就診);離檢出胎兒異常的三年後,她因人工流產手術後異常出血,掛我的門診,她告訴我三年前小孩出生後合併染色體異常(她沒有抽羊水),照顧這樣的小孩非常辛苦,所以發現懷第二胎後,她和先生決定不生。她請我一定要把她的例子告訴其他孕婦:檢查出胎兒有先天性心臟病,一定要抽羊水,否則遺憾終身。

      2012年:國內最小年紀心導管手術成功的小孩已經10歲了,她的媽媽特地帶她來看我,看她健康又活潑,回首來時路,我的內心是快樂的。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
   小女嬰出生5個小時 即接受心導管擴張術

   2002-04-29.自由時報 廖本福、楊佩純報導

      心臟連結肺部的肺動脈閉鎖,會導致心肺功能停擺,日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一名陳姓孕婦剖腹產出一名小女嬰,因胎兒脈動脈閉鎖,出生5個小時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擴張術,「打開」閉鎖的肺動脈,手術相當成功,並成為國內接受心導管手術年齡最小的患者。

      陳太太是妊娠36週時,在彰化員林陳鴻基婦產科產檢,婦產科醫師賴錫鉅發現胎兒心臟有異常,轉介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小兒心臟科進一步做胎兒心臟超音波篩檢,小兒心臟科主任陳豐霖發現胎兒右心房腫大、右心室發育不良,往肺部的肺動脈完全封閉,導致回到心臟的血流無法流到肺動脈,且左右心房的卵圓孔也有提早閉合的現象,即將引發心臟衰竭及胎兒水腫情形。在確定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動脈閉鎖症,陳豐霖告知陳太太嬰兒⋯⋯出生後會有發生缺氧、發紺現象,必須接受手術或心導管治療,否則80%的病嬰一歲內將有死亡的危險。

      第一次懷孕的陳太太在得知腹中胎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簡直是晴天霹靂,考量到孩子只要接受手術或心導管治療,預後情況不錯,在一番天人交戰後,陳太太在五天後接受剖腹產,產下一名體重2千6百公克的女嬰。

      小女嬰一出生後就有發紺的情形,出生5個小時,立即接受心導管擴張術,歷時兩個小時,成功的將肺動脈瓣膜打開,發紺症狀得到緩解,血氧濃度也趨於正常值。

      小兒心臟科主任陳豐霖說,小女嬰等於才36週大,在出生後5小時,接受完整心導管擴張術,相當於在胎內進行手術一般,成為國內接受完整心導管擴張術年齡最小的患者,預期預後狀況佳。

      懷胎9月,小寶貝可以說是在驚濤駭浪中出生,對初為人母的她來說,這可是一個難忘的母親節禮物。陳先生夫婦再次提倡產前胎兒心臟超音波是產前診斷先天性心臟畸型的唯一武器,在正確的診斷下與小兒心臟科醫生充分的配合下,完善的規畫治療,將使胎兒早期獲得治療減少缺氧的併發症。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

     產前胎兒心臟超音波檢查的盲點及限制

        2017年5月8日

 



     
臨床統計胎兒心臟超音波的診斷精確度雖然可高達 90~95%,但並非萬能,仍有小部份先天性心臟病會發生漸進性的改變,如:應在出生後96小時閉合的動脈導管卻未閉合、應於出生六個月內關閉的卵圓孔該關閉而未關閉,極少數漸進性動脈導管閉合過程形成主動脈窄縮…等狀況,並非產前就可以診斷出來,以下是常見的盲點及限制。


《一》動脈導管未閉合(開放性動脈導管)   

   動脈導管是胎兒內連接肺動脈和降主動脈的管道。出生後動脈導管大都在96小時內自動閉鎖。

《二》卵圓孔未閉合(心房中膈缺損)      

   卵圓孔為左右心房之間的通道,出生後卵圓孔大部分於6個月內會自動關閉。

《三》心室中膈缺損

   心室中膈缺損是左、右心室間有破洞,在胎兒時期,因左心室壓力=右心室壓力,所以無明顯血流進出破洞,心室破洞如果很小將不易察覺破洞存在,故無法準確診斷出。待出生後因左心室壓力>右心室壓力,此時心室破洞就容易察覺出來。胎兒時期如有心室破洞並不影響寶寶成長或心臟功能,亦不需選擇引產(需要排除合併染色體基因異常)。有些心室破洞會自行癒合或出生後給予藥物控制即可,少部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四》主動脈弓窄縮

   出生後因動脈導管關閉,關閉過程如果關過頭,可能導致主動脈弓的狹窄,是胎兒出生後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

《五》肺靜脈回流異常

   正常的肺靜脈會回到左心房,當肺靜脈全部或部份回到右心房時即為肺靜脈回流異常。在胎兒時肺血循環不發達,因較少肺靜脈血流量,故很難探知肺靜脈回流情形。出生後開始有肺呼吸,肺血循環發達,肺靜脈回流明顯,才能得知有無肺靜脈回流異常。胎兒心臟超音波如果有看到左右各一條肺靜脈進入左心房,可以大大降低肺靜脈回流異常機率。

《六》血管環

   血管環為由心臟發出來的血管發生異常,繞住氣管及食道造成壓迫,因血管管徑細小且分類多,胎兒心臟超音波無法檢查出所有的血管環。

《七》其他漸進性心臟疾病

   如威廉氏症(Williams’ syndrome)、熊氏症候群(Shone’s complex)是屬於漸進性的疾病變化,胎兒時期異常可能不明顯,在懷孕過程或出生後產生變化,這是胎兒心臟超音波的盲點之一。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
    我為什麼不做高層次超音波  2014.5.10
       Mission impossible

        賴錫鉅

      最近一個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新竹一個媽媽生出一個脊柱裂(神經管缺損)、合併肋骨少兩對、脊椎少一節的寶寶,家屬路過產檢診所抗議,我感觸很深,決定發表這篇文章。

      從1994年完成高層次超音波訓練,並在1997年到美國完成進修課程後,我身為婦產科醫師,每天都在執行超音波的工作,而且在這20年裡只要有相關課程或演講,我會盡量抽空參加,吸收新知,在婦產科領域,我聽過許多優秀醫師的演講(中榮周明明醫師 - 前置胎盤超音波的診斷,台大施景中醫師 - 心臟、腦部超音波診斷,台大謝豐舟教授- 腦部超音波診斷,中國醫藥大學何銘醫師 - 胎兒超音波診斷,彰基謝聰哲醫師 - 胎兒腦部異常的診斷,台南成大張峰銘教授,張炯心醫師 - 腦部及各個器官的診斷),這些醫師的演講讓我受益良多。

      因為我知道胎兒超音波檢查有先天的盲點與限制(一些先天的疾病還是無法診斷),為了突破這些限制,2013年我參加了超音波醫學會主辦的各科超音波診斷的課程,希望藉由各科研習,更了解出生後不同器官超音波的診斷方式,以此為基礎再來檢查胎兒的各個部位,改善胎兒超音波診斷的盲點與限制。

2013年6月 - 參加消化系超音波基礎課程
2013年8月 - 泌尿腎臟科超音波基礎課程
2013年9月 - 小兒科超音波進階課程
2013年11月- 心臟科超音波基礎課程
2013年11月 - 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超音波基礎課程
2013年11月- 神經科超音波基礎課程

         完成這些課程後,我嘗試把所學運用到胎兒超音波,可是我發現比起出生後的人體超音波,胎兒超音波困難度極高,產前超音波檢查一樣有其限制性;雖然我在超音波領域投入大量的精力,我的結論是:越是精通超音波技術,我越是不敢做高層次超音波。

      高層次超音波會安排在孕婦懷孕22週時,它是一次完整的胎兒掃描(從頭到腳),花費時間約30分鐘,收費大約在 NT2000~4000元之間,一台高層次超音波大約4、5百萬,以花費的人力和時間來看,先不談醫院沒有多少利潤,我不敢做的主因是風險因素 - 孕婦22週照一次高層次超音波,就要求醫師保證胎兒100%沒有問題,這實在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舉例來說,胎兒水腦不一定發生在22週(有些在懷孕後期才發生),22週照高層次超音波時胎兒沒有水腦,不能保證懷孕後期沒有水腦,侏儒症和小腦症的診斷也是如此(還有一些諸如此類的其他問題),類似狀況發生在歐美等國家,多由政府提供協助,由國家一起來協助這樣的家庭,減輕這些不幸家庭的重擔;1997年我在美國時,在賓州照一次高層次超音波費用為美金450~550元,而且要照高層次超音波之前,醫院會先發一疊同意書(用意在告知有些疾病無法藉由高層次超音波100%產前診斷,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但是在台灣,很多家屬會要求產檢醫師承擔所有風險,很多人誤以為付了一次高層次超音波的費用,醫師沒檢查出某些先天不易檢查出的問題,就必須要承擔他們的不幸,其實製造這樣不幸的並不是醫師,醫師只能透過儀器盡量幫忙檢查(以目前的科技,任何儀器還是沒辦法保證胎兒100%正常);當然醫療糾紛在各國還是有發生,但是我們國情很特別,例如路過抗議、灑冥紙、拉布條的情況,此風一路發展下去,我擔心有理想的醫師會越來越少。

         補充說明:脊柱裂的診斷95%可由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出來,抽羊水無法診斷脊柱裂(有關脊柱裂的診斷,請參考下一篇文章),照高層次超音波的常規項目裡,一般不會數脊椎的節數和肋骨共幾根(因為新聞上的case,我特別針對門診的孕婦數肋骨,我發現最佳的狀況下,我也只能數出10對或11對肋骨,沒辦法完全數到12對,因為胸腔的第12對肋骨大部份是軟骨,在22週時它非常小,要在超音波下看到有困難度,而且即使只看到10對,也不能斷定胎兒一定少肋骨;脊椎的部分也很難一節節數出來,如果要求醫師每節都要數出來,那是不是也要求胎兒體內的每根骨頭都要數出來,以目前高層次超音波花費30分鐘為例,要照的項目已經太多了,如果還要這樣高標準要求醫師,每個case醫師要看超過3小時(而且不見得全數得出來),我相信沒有一位婦產科醫師敢照高層次超音波,因為他可能會累死,他也不知道要跟孕婦收多少費用;這是MISSION IMPOSSIBLE!

      高層次超音波已經可以篩檢出很高比例的異常,針對極少數無法檢出的cases,需要政府立法提供照護,幫助這些不幸的家庭。

      我很敬佩台灣仍有很多婦產科醫師願意在這樣的環境下,幫忙孕婦照高層次超音波,所以我想為他們發聲,相信真理越說越明,這是我個人的意見,提供出來給大家參考。
 
 
 
 
 

16 附圖-20週時的肋骨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
    脊柱裂(Spinal bifida)的診斷 2014. 5.14.

      賴錫鉅 

         抽羊水無法診斷脊柱裂,照超音波才有可能診斷出脊柱裂。脊柱裂的診斷是靠由頸部至薦骨的脊柱做矢狀切面(sagittal views)、冠狀切面(coronal views)以及橫狀切面(transverse views)的檢查(附圖1),看對稱性的骨化中心有沒有中斷,並要注意覆蓋脊柱的軟組織是否完整。

      脊柱裂(spinal bifida)是一種神經管(NTD)缺陷,是指脊柱裂開或脊柱關閉不全(由於椎弓發育缺陷,使腦脊髓膜或脊髓由缺陷處膨出)。這種畸形是最早能以超音波診斷出來的畸形之一,80%發生在腰椎,20%發生在頸椎與薦骨(腰椎下面、尾椎上面處);正常的胎兒脊柱在超音波的橫切面下可見到三個骨化中心 (vertebra body和兩個posterior lamina),脊柱呈閉鎖的圓形(三個骨化中心呈V字形),在脊柱裂的患者可見骨化中心分開而呈開口朝外的U字形,有時還可看到囊狀物由缺口處膨出,脊柱裂的患者這兩排骨化中心(posterior lamina)會特別擴張。要診斷脊柱裂的最佳切面是胎兒脊椎的橫切面(附圖2),要診斷脊柱裂的嚴重度及位置最佳切面是矢狀切面(附圖3.4.5.6.)及冠狀切面。做脊柱裂的矢狀切面檢查時,則要注意其彎曲度及脊柱上軟組織的厚度是否改變。

      超音波檢查脊柱裂的準確率決定在(1)操作者的經驗(2)機器的品質(3)操作所使用的時間,一般診斷率為80%~90%,即使有經驗的專家也只能達到95%(一些較小、位置較低的脊柱裂可能無法發現)。

      99%的開放型脊柱裂胎兒至少有一項下列腦部異常:

 (1)腦室擴大(附圖7):80%~90%懷孕後期會發展成水腦,但是在懷孕中期小於50%(一般安排照高層次超音波的時間是懷孕22週,當時胎兒不一定會有水腦情形,這就是照高層次超音波的盲點所在),腦室擴大的原因是第四腦室的出口阻塞所造成,我曾經診斷過一個20週水腦的case,引產後才發現有脊柱裂。

(2)額骨突出(lemon sign)(附圖8.檸檬sign):一般發生在14週以後,最佳診斷週數是16~24週,24週以後就不明顯了,所以診斷額骨突出有時間的限制。(附圖9.正常 額骨,可以和檸檬作比較)

(3)小腦曲線異常(banana sign)(附圖10.)或看不到小腦和大腦池(cistern magna)寬度變小(小於0.3公分)或消失:因為第(3)發生率為95%,而且整個懷孕過程持續存在,沒有週數的限制,所以小腦和大腦池是最重要的指標,請在懷孕過程中密切注意banana sign(正常的小腦呈現啞鈴型如附圖11.)

      如果超音波看到這些腦部異常,應考慮胎兒可能有脊柱裂。

         綜合上述:如果看到腦室擴大或香蕉、檸檬及大腦池變小請不要忘了脊柱裂的可能性,脊柱裂有時侯會漏診,需要靠這三項加以幫忙。

      脊柱裂胎兒的預後與它的位置及影響範圍有關,位置越高影響範圍越大,患者預後也越差,如果第一胎有脊柱裂,下一胎發生脊柱裂的機率是2%~5%,根據統計脊柱裂在美國出生率為1.9/10000(1970年代出生率為5/10000~6/10000),即使在美國這麼先進的國家,還是無法完全診斷出所有脊柱裂的cases。

      我在2013年的三月參加婦產科年會,發現一台超音波(菲利浦real time 3D超音波),它的矩陣探頭是四方形(很像心臟超音波探頭),所有晶片可以同時發射超音波,沒有時間差,可以用real time雙平面模式,同時看矢狀切面和橫切面(附圖12)(有電腦斷層掃描的感覺),針對脊柱的檢查,它可能是我見過最適合的機器,提供給大家作參考,一般的超音波就可以診斷脊柱裂,只是要花比較多時間。

(附圖13.14.是正常的脊椎冠狀切面,兩排像鐵軌的是posterior lamina,中間靠身體內側是vertebra body,在薦骨兩邊可以看到iliac bone.)(點擊圖片下方標示即可知道圖片順序)
 
   這是個人經驗,不代表一般醫療水準,也請勿做為訴訟依據,以免無謂困擾
 
 
 
 
 
17-1
圖1
 
 
17-2
圖2
 
 
17-3
圖3
 
 
17-4
圖4
 
 
17-5
圖5
 
 
17-6
圖6
 
 
17-7
圖7
 
 
17-8
圖8
 
 
17-9
圖9
 
 
17-10
圖10
 
 
17-11
圖11
 
 
17-12
圖12
 
 
17-13
圖13
 
 
17-14
圖14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
   回首來時路 -III 2014. 5. 24.
    感恩的心,學無止境

       賴錫鉅

      行醫至2012年,我已經照了十五年的胎兒心臟超音波,累積了各種胎兒心臟病的經驗,但是5%的盲點一樣無法突破(參考第2篇),這部分必須由產後超音波來補足,因此我想再回到小兒心臟超音波這部份(我學習心臟超音波就是先從小兒心臟入門,因為這十二年來專注於胎兒心超,新生兒部分已經生疏了),希望溫故知新突破5%的限制,又經由陳豐霖醫師的協助,我從2012年9月起,回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先天性心臟病科見習,我非常幸運得到兩位優秀技術員的指導 - 翁志遠、廖仲斌先生;翁志遠先生雖然年紀比我輕,但是在這個領域已經有14年的經驗,從他身上學到太多東西,原本只計畫去看三次,去了三次之後卻欲罷不能,跟著他我每次都看到不同的心臟病cases,學習各種新生兒和小兒心臟病的診斷,直到2013年3月我才完成這次的見習之旅(總共7個月),我可以說是滿載而歸。

      在中山見習期間,兩個心臟病cases令我印象深刻,第一個case是一個國中生高燒不退,在外面醫療院所經過一段時間才找出病因 - 心內膜炎,細菌已經侵犯到二尖瓣,需置換瓣膜;另一個case則是先天性心臟病的小孩,他是幾乎單心室的case(左心嚴重發育不全),已經動過好多次手術,不管是小孩本身或是他的父母都很辛苦,讓我感觸很深。

      這期間我也開始在本院做新生兒心臟超音波的檢查,從2012年底到2013年底共做了500多個cases,也篩檢到一些心臟病的cases,產前無法診斷的cases,產後我幫忙診斷出來,幫助了這些新生兒,我感到很欣慰。在本院的這些cases裡,我提出兩個給大家參考:

      第一個case: 2013年初出生三天的baby,診斷出嚴重先天性心臟病 - 心室中隔缺損,合併左心發育不全及主動脈嚴重狹窄(這個case沒有做產前心臟超音波檢查,出生後自費做心臟超音波檢查),轉診到教學醫院後,評估這個baby的預後很不樂觀,最後家屬決定帶回家,陪他走完這一程,這個baby回家後一個多月,在家人有心理準備與陪伴下離開了。

      第二個case: 本院出生五天的雙胞胎,因為呼吸急促、腳水腫,我們主動幫他們照心臟超音波,發現這對雙胞胎都有開放性動脈導管(胎兒的肺動脈和主動脈在出生前是相通的,正常狀況下出生後96個小時內會關閉),他們的動脈導管沒關而且很粗,無法用藥物治療,所以轉到教學醫院動手術把動脈導管綁起來,這對雙胞胎預後良好。

      新生兒心臟超音波的檢查,讓我能在baby出生後追蹤、解決5%胎兒心臟超音波的盲點與限制,很高興我能在胎兒和新生兒超音波領域得到完整的經歷,學以致用幫助病人。

      產檢的孕婦裡,有些人提到胸悶心臟不舒服,一些cases讓我聯想到心臟方面的問題,所以我建議她們去成人心臟科檢查,但大部份的孕婦都是職業婦女不易請假,而且教學醫院的門診很難掛到號,她們的情況常常無法獲得改善,而我本身有胎兒和新生兒超音波的底子,起心動念或許我能幫助她們,經過呂克桓院長批准,2014年2月我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成人心臟功能檢查室,學習成人心臟超音波的檢查,我的老師是一位資深的醫檢師 - 林秀玲小姐,她在成人心超領域24年而且擁有PHD的學歷,因為她的精湛技術和細心指導,三個月的學習之旅把我領進門,基本上成人和胎兒嬰幼兒的心臟結構是一樣的,只是檢查的項目不同,胎兒和新生兒主要偏重結構的異常,成人則以心臟收縮功能為檢查的重點(如心肌梗塞等)。

      這兩年來我最大的進步就是把新生兒、成人心臟超音波做了完整的學習;學習的路途還很長,記得我大學五年級時,麻醉科老師在學期的最後一堂課告訴我們一句話,他說日後你們可以忘記我的名字,甚至我教的東西也忘光(我還真的不記得了),但是記住這句話就夠了:以書為友,天長地久。

      心臟超音波篩檢的路途非常辛苦和寂寞,雖然已經視茫茫、齒牙動搖,想起了撿海星的故事 :
老人說:你別傻了,憑你一個人,怎麼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呢?
小孩說:我知道我不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但是我知道當我撿起這隻海星,把【牠】丟進海裡的時候,我已經改變了【牠】的命運。

      找出一個心臟病的孩子,或許他和他的家庭命運可以不同,我相信這是我行醫的意義;老師說的話我把它改為 :以書為小三,永遠不寂寞。老師的話是我的座右銘,我一輩子受用無窮!
 
 
 
 
 
 
 
 
 
文章標籤

賴錫鉅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