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n 24 Wed 2018 21:21
memory 139 25 weeks high anal atresis videos - 1 1503
- Jan 21 Sun 2018 10:37
孕兒診所賴錫鉅醫師 187 無肛症(anal atresia)產前診斷案例分享 : 靶心sign( target sign)
187
無肛症(anal atresia)產前診斷案例分享
靶心sign( target sign)
2018. 1. 21.
賴錫鉅
檢查項目: 胎兒高層次+胎兒心臟超音波
日 期: 2017.8.22.
孕婦年齡: 33
懷孕次數: 第三胎(已有2個小孩)
診 斷: 腸道阻塞,懷疑無肛症
*診斷根據是膀胱旁邊的腸道漲大及內容物有鈣化特徵(附圖1~7)
* 肛門靶心特徵(target sign)看不到(附圖8~11)
這個case出生後證實是無肛症,因為是高位無肛症(high atresia),需要先做腸道造口術,先讓大便可以有一個出口,日後再實施肛門重建手術。
我的診所執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時,把肛門靶心sign(附圖12)當做常規檢查項目,我的方法是檢查胎兒生殖器時順便看屁眼,儀器操作熟練後,跟檢查胎兒的嘴唇一樣簡單,當然也需要胎兒姿勢配合,屁眼的檢查通常由技術師即可,不需要我自己出手,檢查當天如果看不到也不需擔心,只要一到兩週後再看即可,有一篇paper裡有一個數據,胎兒20週時26%可以看到靶心sign(target sign),21週48%,22週60%,23週90%以上,我個人的經驗是22週就有90%以上可以看到靶心sign,因為需要再回診看屁眼的個案真的不多,我認為是超音波的解像力提升的關係。
在這裡特別要提到一點說明,即使看到肛門靶心sign,也不能保證肛門是暢通無阻的,有一狀況是肛門出口有一層薄膜,這時候只需要把阻塞的這層膜手術去除即可,預後是很好的(我曾經遇過一個這樣的case); 但是沒看到靶心sign就要很小心,很有可能會有大問題,我開業兩年,只遇到這一個沒看到靶心sign的個案,所以我覺得用靶心sign是很好的篩檢方式,值得推廣。
我常開車行經南投八卦山隧道,當年打通隧道的技巧是從山的兩端分頭開挖進去,如何讓兩邊的工程在中間相遇是一個很大的學問,其實胎兒的肛管(anal canal)是由兩部分形成,以dentate line當分界線,此線以上是直腸的延伸,來源屬於內胚層,此線以下屬於外胚層,上下比是2:1。
胚胎初期,泌尿系統和腸道末端是相通的泄殖腔(cloaca),胚胎6到7週時,泄殖腔才被urorectal septum分隔開,形成前面是泌尿系統,後面是肛門直腸系統,所以高位無肛的個案也有可能會有腸道通往泌尿系統的瘻管(fistula)。
診斷無肛症除了靶心sign之外還有一個重點是看PAMC(perianal muscular complex)(附圖13),高位無肛(high atresia)和低位無肛(low atresia)的區別是用提肛肌當分界線,提肛肌以上稱高位,提肛肌以下稱低位,如果是低位無肛PAMC完全正常,但是高位無肛常合併PAMC發育不良,檢查PAMC的困難度很高,無法當篩檢方法。
我的診所超音波檢查項目很多,所以我不提供寶寶3D4D的臉部照片,選擇花很多時間去拍出一張讓父母覺得開心的臉面,還是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的檢查胎兒,孰輕孰重?
以上內容是我個人經驗,非一般醫療常規,請勿做為訴訟依據,以免無謂困擾。
- Jan 20 Sat 2018 00:04
孕兒診所備忘錄 328 DV IVC RA LA flow
- Jan 19 Fri 2018 23:53
孕兒診所備忘錄 327 left portal vein ,DV and right portal vein
- Jan 18 Thu 2018 01:02
memory 138 21 weeks ASP or SOD 1984
- Jan 15 Mon 2018 13:58
memory 137 18 weeks PS and PR videos -2 1970
- Jan 15 Mon 2018 13:50
memory 136 18 weeks PS and PR videos -1 1970
- Jan 15 Mon 2018 11:43
miss 35 newborn left pulmonary artery sling
- Jan 15 Mon 2018 09:48
孕兒診所備忘錄 326 fetal penis looks small but normal
- Jan 15 Mon 2018 08:39
孕兒診所賴錫鉅醫師 186 老師沒有勞基法,學生有勞基法 : 醫師成熟會向後遞延
186
老師沒有勞基法,學生有勞基法
醫師成熟會向後遞延
2018. 1. 15.
賴錫鉅
最近國內最熱門的話題應該是勞基法修法相關新聞了,雖然過程波折不斷,我個人還是持正面看法,因為至少政府願意去改善它,當然再怎麼修一定有人不滿意,不同行業別的重點也不同,如果一定要用法規去計較,那問題無解,事情也做不好。
從前我在當住院醫師時期,白天上班就像一般勞工,早上7:30到下午5:00,但是每個月需要值10班過夜班,從下午5:00到隔天早上7:30,值完班繼續上白天的正常班,所以連續33.5小時在醫院,“住院醫師”這個稱呼真的很貼切,這樣的上班方式是有害身體健康的,還好那時候年輕,沒事就趕快小睡一下,現在的住院醫師應該可以免除這種連續待在醫院33.5小時的情況,這一點我覺得是正面的,但是修法如果修過頭,被法條的框架給限制了,反而適得其反,最近我聽到一位在某醫學中心的資深主治醫師說,從前是住院醫師跟著主治醫師跑,現在是主治醫師跟著住院醫師跑,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放心住院醫師的處置,常常會在後面追蹤,這是一位負責任的主治醫師的做法,他怕出問題再來善後更麻煩,他是內科系的醫師都有這種感覺,外科系一定會有更多問題。
婦產科屬於外科系,醫師養成過程需要學會開刀的技術,住院醫師的開刀技術需要先從當主治醫師的助手開始,我記得第一年住院醫師只能縫肚皮及做輸卵管結紥手術,第二年住院醫師才能開剖腹產,第三年才能跟子宮切除手術,第四年總醫師才能自己執行子宮切除手術,大家心中都有倫理輩分觀念,資淺的就聽資深的order,為什麼大家會遵守像軍中的學長制呢?因為你的技術是學長教你的,而且出事時也是學長來幫你處理,我記得出去外面兼差時,我還先拜託學長,如果有我無法處理的情況,可否過來支援,這就是外科系醫師的養成過程,當住院醫師時不怕累,只怕主治醫師不放刀,因為主治醫師不放刀,你沒有機會成長,沒有住院醫師會白目到頂撞主治醫師(即使內心很討厭),有一次我跟李茂盛主任開刀時,他說如果自己開刀的功力是一的話,要帶人開刀的功力是三,因為要能夠處理對方有可能犯錯的狀況比自己做困難多了,從那時候開始,我不會再介意有人不放刀。
我的老師那一輩,有人為了學工夫,做了三年沒有薪水的徒弟,沒有薪水如何生活呢?老師會讓你出去外面代診,但是代診的收入還要繳交1/10給醫局,還有一種情況是,兩個人領一份薪水,就是因為辛苦,會更加努力學習,我相信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住院醫師就像學生,主治醫師就像老師,學生有勞基法保護,老師卻沒有勞基法,老師心裡會怎麼想呢?最後輸的是誰?輸掉的是什麼?